(紙展示架|印刷彩盒|印刷展示牌)等印刷廠家如何順應供應側改革
自改革開放以來,投資、出口、消費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向上發展的三駕馬車。鑒於全球性經濟危機陰霾不散,出口陷於疲軟,相當一段時間來奉行的“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做法顯得有些失靈,由此,近幾個月來中央提出新要求,認為增長不能像歷史上采用過的刺激手段、改變需求側來實現,而是“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潜在產出”來求得實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後,更是根據改革供應側的指導思想直接開出了五張藥方:那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這是一條扭轉經濟狀況不佳局面的新思路。
在中國經濟全域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印刷理應按照中央的要求,通過改革供應側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出力。
印刷產能過剩是不爭的事實
經過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的持續發展,我國印刷的年產出已經從1997年的47.97億增至2014年的10857.5億,翻了200餘倍,雖說出自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的1979年的數據與出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2014年的數據在統計口徑上可能存在著差异,而且2014年的產值也因為包含了印刷企業的房屋租賃收益、原輔材料買賣等一塊非主營收入顯得偏大,但印刷產能大於市場需求已是不爭的事實,“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的供應側改革對於整個印刷行業勢在必行。
印刷產能大於市場需求導致設備的利用率不足,企業獲利能力下降。
按照可以見到的統計資料,僅是2001年至2012年的13年間,我國從海外引進的單挑四色以上印刷機累計就達10738臺,年均895臺,先進設備的大量引進,一方面是大大提升了國內印刷品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因為產能增速大於市場增幅,造成了設備開機率不足,休眠時長新增,企業獲利能力在下降。數年前即已有海外報紙引用東莞印刷工人的話,稱現在的夜間印刷廠黑燈瞎火,與以往的熱火朝天判若二致。
印刷產能大於市場需求導致產品價格不振,有些已經跌至二十世紀後十年的水準。
這幾年,印刷企業的經營者總是抱怨勞動力成本上升、印刷工價卻是不昇反降,其實這是由供求關係决定的結果。因為產能大於實際需求,為了爭得業務,就難免大打價格戰,最終你死我活,整個行業都在走下坡路。北京市印刷行業協會任玉成理事長早幾年就指出:“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使出版品的印刷工價已回落到1991年與1994年全市執行的工價之間,而且仍有繼續走低的趨勢。”他還以2009年北京印刷業625家出版品印刷企業的經營狀況為例,指出該年這些廠“實現銷售86億,利潤1.93億,利潤率2.2%,同年我國工業的平均利潤率是5.47%”,印刷業的獲利能力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准。這是產能大於需求結出惡果。
印刷產能大於市場需求導致勞動者收入有限,員工流動性新增。
較低的獲利能力勢必造成印刷企業員工的低收入,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即便是面對這幾年各地政府提出的年度最低工資增長線,印刷企業也跟得有點氣喘吁吁,於是員工的流動性在新增,招工難顯得更為突出。為了穩住骨幹員工,有些經營者不得不割捨有限利潤,為員工每天提供兩頓工作餐、免費住宿等各種福利待遇,儘管如此,只要行業現狀得不到改變,只要印刷生產中存在著環境污染問題被渲染得過度,員工流動性強的問題就難以得到本質解决。
供過於求的現狀,决定著整個印刷行業必須開展供應側的改革。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資訊獲取通路,內容印刷企業遭遇嚴峻挑戰。
印刷業需要開展供應側改革的另一原因是: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的通路,市場對內容類印刷品的需求在减少,像紙質廣告、報紙這幾年的下滑速度遠超行業經營者原本的估計,為此,印刷業必須根據市場的這一變化開展供應側調整。
不知何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年公佈數據的口徑都不完全一樣,囙此難以清單清晰地說明內容印刷業逐年下降的情况,但即便如此,有些數據還是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內容印刷業每年創造的產值和實際用紙量在發生的變化。
的變化。
上一頁 blog(WT-008)
下一頁 blog(WT-010)